有人爆哭有人无感,《深海》七年磨一剑究竟如何?
七年多过去,田晓鹏导演再次亮相时蓄满了胡须,从一个清爽小伙变成了沧桑感大叔。没人知道这七年里他究竟经历过什么,但那一定是一场艰难的旅途。
《深海》是田晓鹏埋在心底多年的一个梦,是耗时七年筹备制作的心血之作,如今它终于像走过漫漫长夜的参宿一样,迎来了破晓的曙光。
其实田晓鹏本可以拍一部《大圣归来2》之类的合家欢动画,有IP基础,有前作积累,有很好的商业卖相,但他偏偏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小路——《深海》的画风新奇大胆、充满对观众既有经验的挑战,故事有黑暗痛苦元素,可能并不合适所有人,而是对特定人群有重要意义。把这样一部大制作、纯原创、非亲子向动画放在春节档,对于主创来说,需要孤注一掷的勇气;对于中国动画产业来说,也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创举。
目前《深海》上映三天,票房约1.8亿元,预测票房5.24亿元,它面临的回本压力可能比预想中还要大。《深海》讲了什么故事、《深海》伏笔等话题正在吸引越来越多观众讨论,自来水以各种方式安利,希望在春节档后半程《深海》能够实现突围。在微博上,它的评分开分9.2,热搜上榜话题超25个。就像前段时间被热议的动画短片集《中国奇谭》一样,无论你喜不喜欢它,它都代表着中国动画生发出来的一种新的可能性,希望这颗种子还能有机会继续生长下去。
画面:色彩绚烂,分镜流畅,信息过载
仅用贫瘠的文字,实在无法形容《深海》这种极其独特、极具张力的美术风格。如同去跳伞、去潜水一样,《深海》带给你的会是独一份视觉和心理冲击,是大银幕能提供的最佳沉浸体验。
在影片的前一个半小时,《深海》的画面都充满了梵高式的高饱和度、绚烂绮丽的色彩,像一个万花筒、一盘颜料在你眼球前飞溅炸开。深海大饭店里的饕餮大餐,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们,流光溢彩的海底珊瑚,光芒万丈的海上日出,清晰可见的毛发和水滴……
最震撼的当属主创团队耗时两年多研制的粒子水墨技术,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3D动画技术结合起来,20多亿颗粒碰撞,200多种色彩交汇,海洋像布满朝霞的天空一样瑰丽多彩,看得人眼花缭乱,意乱神迷,如坠梦中。
所有的色彩都不是固定的,而是流淌的。不管是物体的运动,还是分镜头的设计,导演都营造出一种水一样无限自由流动的感觉,比如南河为救参宿“劈海”那段戏的分镜设计行云流水,连男主角南河的面部样貌都像水一样不停地流淌、夸张地变幻着形状。
田晓鹏心中有一份《海底两万里》情结,他对大海有着长久的痴迷和想象。他希望《深海》无论是美术视觉还是故事表达上都是符合东方审美的,仅在对海水质感的动画呈现上,就摸索了很长时间。主创团队尝试过不同的材料:丙烯+色素、丙烯+洗洁精、色素+洗洁精、颜料+刮刀等等,去模拟海水的感觉,最终终于成功实现了中国水墨的飘逸感、灵动感,同时亿万粒子的层叠则保留了3D动画的立体感、层次感。
《深海》的大部分画面都是流动的、饱满的,细节繁多,每一帧都美如画,是可以截图当壁纸的程度。但从另一个角度说,这种没有重点和留白、色彩和信息量过载的画面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头晕目眩、视觉疲劳。
这是导演的一种风格选择,也是为接下来的剧情反转服务,梦境有多绚烂和奔放,现实就有多灰暗和压抑,形成一种极端的对比。参宿心里渴望的、得不到的东西,都在深海世界里有了绚烂夸大的呈现。作为观众,不妨就卸下心理防备,全身心投入到田晓鹏制造的这场梦中,尽管它的美丽带给人的可能不止享受,还有一丝痛苦。
以下内容涉及剧透,请在《深海》观影后阅读。
《深海》的反转并不难猜,只要是有一定观影经验的影迷,基本都可以识别出前一个多小时都是参宿梦境中的画面。
这部电影真正要讲的故事,在最后半小时才正式开始——在现实生活中,参宿的父母在她小时候离婚了,母亲的离开让参宿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我怀疑。父亲再婚有了儿子,参宿因为缺乏关爱、不被理解而罹患抑郁症.在一次家庭旅行中,参宿跳海被救,在濒死的时刻,她脑海中幻化出了绘本中的深海大饭店,而现实中的诸多人物、事件,也都在那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中有着对应。
这是第一次有国产电影,并且是春节档的动画电影,敢于将原生家庭、重男轻女、儿童心理健康、抑郁症这样严肃、沉重的主题搬上大银幕,将小众议题带向大众关注层面,拓展了国产动画的题材的尺度和边界。它可能会刺痛一些人,但并不“致郁”,最终给出了一个催泪、治愈的结尾。
《深海》的故事分为前后两个世界,两个世界之间有着众多对应和勾连——
参宿是在游轮上跳海的,“深海大饭店”的实质也是一搜海上游轮,食客都是现实中的游客;参宿的爸爸对应着深海世界中的大副老金,继母对应着深海世界中的阿花,他们都有若干外表和服饰细节的对应;参宿的弟弟对应的是深海世界中的海獭糖豆儿,是参宿喜欢的、单纯可爱的小朋友;小丑对应南河;红色的丧气鬼是妈妈留下的外衣,伤害着她也保护着她;小黄鸭救生圈象征着参宿的生命,救生圈在漏气,参宿现实中的生命体征也在下降;深海大饭店牌楼上的字来自黑白无常头上,象征参宿来的是鬼门关……
明白这些隐喻的所指之后,回过头再看前一个多小时就不会觉得不知所云了,所有的看似不合理也都有了解释,这是一部适合二刷的电影。
赵丽颖、李雪琴、章若楠、孙千等在微博安利《深海》
海精灵这个意象很有意思,它看着很萌,名字也可爱,但又能瞬间膨胀,很有克苏鲁味儿。导演用叠化转场暗示,它是参宿无数次梦见的母亲离开背影的记忆叠加、纠缠在一起,它会哼唱母亲唱过的歌,能带参宿寻找深海之眼,说明母亲的离开是参宿无法摆脱的心结和梦魇,引领着参宿一步步走向心灵的深渊。而深海之眼就是她最终必须要独自面对的病灶根源。
“多笑笑就好了”、“小小年纪什么抑郁症,都是骗钱的”、“你就是想太多了”,类似的论调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,参宿也在父亲组建的新家庭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片中她穿着不合脚的鞋子,全家出游独自坐在后排,父母对儿子的偏爱,还有参宿疲惫的黑眼圈,自卑的驼背、内八走路姿势,都能看出她的不开心。在濒死的时刻,参宿的灵魂在现实与幻想中做出了选择,她不再苦苦追寻母亲的痕迹,而是想奋力逃回梦境,去救回南河,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和成长。
参宿最后醒了,字幕也提示着观众该醒了。深海之旅其实是一场自愈之旅,参宿的妈妈究竟会不会回来已经不重要了,参宿已经学会了正视心底的梦魇,学会暂时跟自己的心结和解,学会与痛苦长期共处。像南河说的,你不用那么过分懂事,不想笑就别笑,想哭就大声哭出来。再也不要讨好别人,不要为别人而活。
田晓鹏导演曾经讲过,他自己就是个会把“对不起”挂在嘴边的人。作为一名导演本该性格强势,如果你只是很温柔地去沟通,周围人其实是更痛苦的。但他的性格就是会经常反思和自责,像参宿一样,总是心事重重。相信电影《深海》也是导演给自己的一剂解药,深海即心海,希望他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深海之眼。
人物:非CP,陌生人的双向救赎
片中的两位主角,参宿、南河,原本都是星宿的名字。参宿是一颗红巨星,处于爆发和消亡边缘,随时都可能吞噬自己,跟片中小主角的不稳定状态一样。南河则是离参宿不远、一直在照耀着参宿的一颗星星。
现实世界不像梦境中那样绚烂,但只要有一点微亮的瞬间,就是值得的,南河就是照亮参宿生命的那一点点光亮。
《深海》中的参宿、南河既不是亲人,也不是朋友,不是情侣CP,更不是神话故事中的世仇。他们只是茫茫人海中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,最后也将分开。也许每个人前行的路上都会遇到这样像一束光一样的人,但最终还得靠自己走下去。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,对于一部院线片来说也很不“商业”。
回到画风的问题,为什么南河的面目模糊多变,时而还有些狰狞?一方面南河在现实中是一名小丑,看不清长相模样,深海世界中他的样子是参宿想象的;另一方面,参宿的心境会投射到深海世界的事物上,当参宿心绪稳定,南河的样貌就相对温和清晰;当参宿陷入心魔时,南河也变得狰狞可怖。
不知导演是否有意为之,长方脸、表情夸张、性格骄纵的南河颇有些像《大圣归来》版的大圣。在参宿的生命里,南河就是从天而降的英雄,一个没有铠甲披风的大圣。
可以说,南河就像是长大了的参宿,他们都是无法融入主流、不被重视和理解的孤独者。有一个细节是南河鞋子两面的图案,一面是微笑的表情,另一面是哭泣的表情,表明他也是一个有心结的人;南河很多年没有回家,说明他也有自己无法面对的家庭和人际关系。参宿和南河是双向救赎的关系。
微博网友创作的参宿、南河同人图,图1、2见水印,图3自@非礼酱
能理解为什么有人看完《深海》会泪流不止,如果你也有过感到孤独、压抑、痛苦的时候,或许会对《深海》更加感同身受。又或者,每个人心里都有参宿的一面,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间点成为被照亮的参宿,或者照亮别人的南河。
在这个激烈厮杀的春节档,《深海》这样的电影注定不会占据优势,它虽然外表华丽超脱,内核却细腻、敏感、幽暗,更适合某一类、或者正处于某种状态中的人群。它不够合家欢,更适合一个人静静品味,重新审视和接纳真实的自己。
疫情三年过去,新的一年开启,或许可以试着换换口味,尝尝这颗带着苦味的糖。不想再用“天花板”、“里程碑”之类的词抬高《深海》,动画制作不易,希望这部电影能先收回成本,田晓鹏导演能够继续探索下去,就像参宿一样,每个不随波逐流、勇敢前行的人都值得鼓励。